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生活处处多学问,刻竹人应能善师从自然,从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、灵感和艺术素养,使竹刻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融入时代特征,既要保持传统,体现竹刻艺术文化内涵的传承性,又要能看到时代发展的痕迹,这个“度”的把握是一种智慧。
从艺二十多年来,亦有点滴刻竹絮语,深情或藏于此,整理一二出来,以飨读者:
刻竹应化坚为柔,除其坚锐,顺其自然,应势而为。
一件好的竹刻要能用、能玩、能品、更要耐用、耐玩、耐品。
竹刻件是用来赏持,酒是用来品的,心是用来交的,书是用来读的。
与其花心思去骗一百个外行的眼睛,不如下真功夫得到一个内行的认可。
从事竹刻创作的,不仅要重“艺”,更要讲“德”。在经济利益主导之下急功近利,放弃原则而迎合商业需求,是为大忌。
最传统的就是最现代的,所有的创造都来自对传统的挖掘。竹刻亦然如此。
竹刻家做到最后不是竹刻家了,是一个通诸领域的人。
竹刻作品须有文人气,书卷气,高古气,得此三者为上品,失此三者为下品。竹刻家不要追求职业化,职业化易生匠气、俗气,唯俗病不可医也。
我开心时会选材、刻竹、打磨;我不开心时也只会选材、刻竹、打磨。
对于一个竹刻人而言,创新与继承同等重要,并且竹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。一件作品的价值,无论是从艺术、市场,还是收藏的角度,毫无疑问都将因创作者的艺术独创性和历史传承性而得到极大提升。
与其三更灯火五更鸡,不如半天刻竹半天书。
人以竹重,刻竹者因作品而声隆,是一种实力的体现;竹以人重,作品因竹刻者的悉心创作而名扬,是一种价值的肯定。当两者能彼此相重,无疑是每个竹刻人在艺术道路上的终极追求,是竹刻最具幸福感的一件事。
竹可人,竹有生命,也是有灵性。竹刻人的责任就是张扬竹的灵性,赋予它永恒的生命。
好的技艺加上好的竹材,还不足以雕出好的竹刻作品,刻竹有时不一定要用刀,但却要时时用心。雕是凡工匠皆可为之,琢确实需耗费心力,是潜心推敲之举,这样才能赋予一截竹筒,一块竹片美丽生命的艺术创造。
人有人缘,竹亦有竹缘。且珍惜各自的缘分,尊重与自己结缘的每一件竹材。
刻自己喜欢的竹刻,不存媚俗之想,不受名利之累,不被艺术市场的浮躁所困,通过竹刻艺术的创作,述说自己的所思所悟,努力提升和呈现作品的艺术及思想价值。
人磨刀,刀磨人;人用刀,刀悦人。
刻竹,刻好竹,先要学会做人,做好人。
于无声处听惊雷,于细之处见真章。最简单最容易受忽视之处,其实才是最难处理的地方。竹刻中的细节之美,往往是撼动人心之所在。竹刻任何部位都要严格仔细的处理;而且在越不干起眼的角落越要仔细,要在不见工的地方多下工。
全则必缺,极则必反,盈则必亏,书画创作中的计白当黑同样用于竹刻,竹刻不能太过了,能不刻的尽量不刻或少刻,以减少构图和雕刻太满的压抑之感,增强刻件的空透度,避免分散对竹雕主体的注意力,给观赏者以想象空间,使刻面尽显天地之宽。当然,该刻的地方一定要雕精刻细。
人的一生很短暂,但刀尖下的风景却能长青。我用刻刀在竹壁上行走,把一世年华与光景都嵌到了竹刻里,竹刻作品快完成的时候,是我最开心的时刻。那一刻我开始遥想,经年之后,谁的手温来捂热这款笔筒,谁的诗情在笔筒中绽放,谁的笔锋在笔筒中奔出后在宣纸上谈吐风云,谁又能洞悉我深藏于竹刻中的这份深深的眷恋。